五谷杂粮的出现改变了古时候人们的饮食结构,人们在发现了这些谷物能够养活大量人口后对它进行了培育和栽种,使之更能为人类所食用,这就免不了需要将气候作为种植和收割谷物的指向标,我国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四季的周期运转制定了适合农业生产的攻略,为世世代代的耕种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对炎黄子孙的生存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五谷杂粮的生长 (1)五谷杂粮生长的四时 我国古代的四时就是指现在的四季,指一年当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后来夏历又将12个月份分成: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 孟春这些名称,古人常常将其作为相应月份的代称,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可见当时人们就有意识要将粮食耕作与四时相结合,天气逐渐转暖就开始播种,炎热时除草,天气逐渐转冷后开始对粮食收割,在最冷的时候储蓄粮食,休养生息。 (2)五谷杂粮生长的节气 具体来看,《春秋·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春分这一天太阳在赤道的上方,南北两个半球的昼夜相等,这日起太阳逐渐向北直射,北半球白昼加长,太阳辐射地面的热量也就增多,春分一过,雨水增加,气温转热,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谷物都开始进入生长阶段,“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是农作物种植的zuijia时节。 “谷雨生百谷”,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此时寒潮天气结束,气温回升的速度也开始加快,充足的雨水可以滋润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同时也使得南方插的秧苗得到灌溉,五谷得以很好的生长。“谷雨前,好种棉”,“谷雨不中花,心里像蟹爬”,可以懂得,谷雨是大自然万物生长的好节气。 农历书记载:“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属,故名也。”此时大麦等农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日渐饱满,是农作物生长的旺盛期。另外,农历书还记载,“斗指己为芒种,此时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芒种节气是麦类作物开始收割的季节,也是麦客开始出门打工的时节。 (二)五谷杂粮的传播 (1)西部通道 从甘肃南部经由川西进入云南这一路线是栗作物传播的一条途径,根据考古资料记载,马家窑文化在距今6000-5500年向南扩张到了四川的西北地区,出土的大量栗粟就是农作物向西南传播的直接证据,但在新石器时期的四川、云南仍发现了来自甘肃以外的栗粟,可能来源于长江中游地区。 (2)东南传播 栗粟向东南地区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南方地区单一的稻作农业区的影响,根据现有资料记载,农业大概距今5000前传入福建地区,农作物包括稻、粟、黍三种,至今也能看到这三种粮食在南方广泛得以种植,在距今4500年前后传播到了台湾地区,进而到达了菲律宾等地。[1]